為延續世博記憶、傳承世博文化,世博文化公園特別將原世博會俄羅斯館、盧森堡館、意大利館、法國館4個場館進行保留改造,打造文化教育、展覽展示的新空間。

俄羅斯館是4個保留場館中規模最大的自建館,由12個象征著生命之花以及世界之根的白金紅三色塔樓組成,塔樓頂部的鏤空金屬花格各不相同。
改造過程中,如何還原這些別具一格的場館特色成了一個難點。12個塔樓外立面形象均由異形不規則且雕花工藝復雜的單塊鋁板組成,為此在改造更新之前一一掃描建模,力求“原汁原味”。同時,對主樓外立面的可動鱗片也進行了顏色、材質優化,優化后的黑色鏡面效果將在陽光下折射出明亮光芒。
世博保留場館原為臨時建筑,因此“加固”也是改造的關鍵詞。俄羅斯館主樓原屋頂由螺栓球網架結構改建為鋁合金結構的穹頂采光屋面。原結構中心的16根鋼柱不再承重,目前正進行拆除作業,令室內空間更加寬敞明亮、簡潔優美。
盧森堡館設計師受到“盧森堡”在中文里“森林和堡壘”含義的聯想,設想一種幾乎只用獨塊巨石的雕刻方法,展館的建筑結構就像一座壁壘,把中世紀的塔樓包圍其中。
外立面銹蝕形態材料,學名為“耐候鋼板”,盧森堡館也是全國第一座采用大體量耐候鋼板作為外立面裝飾的建筑。
改造過程中,上千塊耐候鋼板需全部保護性拆除后,送至工廠進行噴砂除銹、二次氧化固銹處理,運至現場再做三次表面處理。通過制作多種視覺效果的樣板進行比選,以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
因耐候鋼板均需原位安裝,通過激光掃描建模輔助現場測量復核等技術,完成高精度的犀牛建模,以確保后續高精準安裝,且安裝過程中采用激光切割技術確保龍骨及鋼板安裝效果。
意大利館設計靈感來自上海的傳統玩具“游戲棒”,由20個不規則、可自由組裝的功能模塊組合而成,代表意大利20個大區。整座展館猶如一座微型意大利城市,充滿弄堂、庭院、小徑、廣場等意大利傳統城市元素。
光臨過意大利館一定對其可透光的外立面混凝土板印象深刻,白天陽光穿透墻體射進室內,夜晚燈光透出形成獨特視覺效果。
混凝土板分為透光混凝土板和非透光混凝土板,均為意大利純手工打造,制造工藝復雜,極其珍貴。經多方面權衡,保留混凝土板,在背部采用玻纖網格布和鋼方框加固,在正面涂刷保護劑降低滲水率、凍融性,兩面處理避免混凝土進一步開裂及破損,增強耐久性。
此外,整個意大利館玻璃幕墻部分全部更換,主入口處玻璃幕墻立柱采用“原鋼骨架立柱+魚腹式桁架”形式進行加固。
法國館被一種白色線網“包裹”,仿佛“漂浮”于地面上的“白色宮殿”,盡顯未來色彩和水韻之美。
改造中,原定對外立面GRC板進行修復處理,但經過現場全面排查及保護性試拆后,發現原GRC板破損嚴重且保護性拆除后仍無法保證板材的完整性。為最大程度恢復原建筑外立面效果,優化采用造型純鋁板,經過多次選樣上墻后,確定最優方案。造型純鋁板既能保證外觀效果、且輕質安全,亦能縮短工期。